第135章我们兄弟同心(1 / 3)

家母,武则天 tx程志 2265 字 2个月前

第135章

太极殿前的广场上,搭起了高台。

李治身着衮服,武则天一身正装,她与李治迈步登台,身后跟着两名黄门,二人捧着白旌黄钺。

整个太极殿广场上,唐军士兵毫不畏惧寒风,他们昂首挺胸,士气如虹。这是整个长安最大的事情,也是大唐最大的盛事。大唐是以武立国,哪怕到了日暮西山,大唐依旧是闻战则喜。

大唐从立国到灭亡,共二百八十九年,对外总共打了八百八十五次战争,平均每年至少三次以上的战争,大唐的实力并非越战越弱,而是越战越弱,直到李治后期和武则天时期,出现一个断层。

这些年的战争,大唐并非没有吃过亏,可问题是,大唐就算打了败仗,损失也非常有限,哪怕薛仁贵在大非川之败中,准确数字是损失十数万兵马,事实上,这里面的唐军部队只有五万余人,其他都是大唐的仆从军,从突厥、铁勒、高丽、薛延陀等部落征集的仆从军。

李治决定这一次出兵二十万人,兵分三路攻打吐蕃,事实上,这里面依旧只有不到十二万是唐人,其他八万余部队都是仆从军。

武则天望着不远处的李贤,眼睛里几乎要拉出丝来,平心而论,武则天其实是不舍得让李贤这个儿子上前线的,可问题是,李治却不这么想,因为他不太放心把这么多军队交给一个外姓将领。

在李治的原则里,就算李贤将来真造反了,那也是他的儿子,大唐依旧姓李,这个观点,还是李世民传给李治的。别人再亲信,不如自己的儿子,忌惮任何人,唯独不用忌惮儿子。

这个道理虽然懂,可是李治可不想学李渊,当太上皇,他的身体却再一次给李治敲响了警钟,如果不是这一次昏厥,李治也不可能下定决心,与吐蕃开战。

李贤一身银色的铠甲,随后登台。

李贤冲着李治,单膝跪下。

李治伸手取过白旌,授予李贤。

李治道:“从此以往,上至于天,将军制之……”

李贤双手接过白旌,转身交给李善。

李治又取过黄钺,授予李贤。

李治道:“从此以往,下至于泉,将军制之……”

李贤接过,转身交给刘纳言。

这也是雍王府属官第一次在太极殿文武百官前亮像,不仅是李善、刘纳言、包括王方翼、王勃、员半千,郭怀亮等人都非常兴奋。

李贤回转身,躬身朝着李治大声道:“臣闻,国不可从外治,军不可从中御。二心不可以事君,疑志不可以应敌。臣既以受制于前矣,旌旗符节之威,臣无还请。愿君亦以垂一言之命于臣也。君若不许,臣不敢将。君若许之,臣奉而受。”

李治神情庄重,挥手拖长声调道:“许之!”

李贤躬身大声道:“臣受命!”

说罢,他起身,转身,大步走下高台。

李治站在高台之上,高台周围的文武大臣和禁军士兵齐声高呼:“大唐万胜,万胜……”

位于李治身后的台下,太子李弘和一身铠甲的李显正在说话。

李弘不厌其烦的嘱咐着李显,李显却是明显的有些不耐烦。

李弘道:“七郎,这一次给你争取跟随出兵的机会,朝臣中许多人都反对,阿爹、六郎还有我都是冒了很大风险的,你在军中一定要谨遵军规,听你六郎的话,给父兄争气!”

李显敷衍的点头如捣蒜。

李弘看着李显的样子,满脸不悦,他作为太子,自然是不可能领兵出征,虽然说东宫也有武职官员,可问题是,他已经是太子了,不碰军权是他和李治的默契,也是父子之间划出来的底线。

这一次李显找到李弘,想要跟着李贤出兵,混混军功,对于李弘而言,有一个弟弟分润李贤的功劳,正和他的心意。

可问题是,在李弘看来,李显明显就有点不靠谱,他不悦的道:“七郎,你给我认真点儿,这不是儿戏。”

李显不以为然地笑道:“我知道了,五兄,你真啰嗦。”

李显跟李贤不对付,这是由来已久,他比李贤小一岁,从小就一样被封为亲王。只不过在李贤十岁的时候,李治经常夸奖李贤聪慧,孝顺,仿佛李贤才是最完美的。

这让李显就不高兴了,他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与李贤斗,双方经常斗,当然,最开始的斗,并不是为了太子之位,什么斗鸡,斗马球,甚至是斗狗,只要是可以压李贤一头的事情,他都愿意干。

现在随着李贤身上兼着越来越多的实职,而且还隐隐有成为太子之势,这让李显开始急切起来。

这一次从军,他可从来没有想过要分润什么功劳,而是奔着扯李贤后腿的心态。

李弘看着李显的样子,非常生气,可是想着李显年龄还小,还是语重心长的劝道:“这是为你好,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跟你六兄好好学学如何治军,如何用兵。”

李显连连点头,却依旧不以为然地道:“是是是……”

李弘看着李显烂泥扶不上墙的样子,开始怀疑自己这么推李显从军,是不是错了,他虽然不想打这一仗,可问题是李治已经决定打了,他只能紧跟李治的步伐。

李弘气得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