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六章 拆铁路去(1 / 2)

大明开荒团 燕市酒徒 1629 字 2个月前

李易有个执念,那就是后世华夏的地盘,这一世也应该是华夏人的。叶尔羌国正是李易心目中华夏国土的一部分。

这个时代的叶尔羌国,正是盛极转乱,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。国内派系林立,内斗热火朝天。

按原来历史,叶尔羌国混乱至1680年,就被准噶尔汗国所灭,历时166年。可是这个时代由于李易的出现,蝴蝶效应已经刮起了飓风,许多国家的历史走向都偏离了原来的轨道,包括叶尔羌国。

开荒团的迅速崛起,最先感到压力的是漠南蒙古。林丹汗在漠南的时候,曾多次致信给叶尔羌大汗,希望叶尔羌国能给予支持。

叶尔羌国军力强大,开国之初,也就是明正德十一年(1516年)十一月,当时国主满速儿汗就曾攻破嘉峪关,入寇肃州,肃州游击将军芮宁阵亡,全军陷没。

要知道嘉峪关号称“天下第一雄关”,地势险要,建筑雄伟,有连陲锁钥之称,这样的雄关林丹汗肯定退避三舍。可是叶尔羌国就敢硬攻拿下,可见这个国家的军力有多强盛。

可惜林丹汗求援的不是时候。

叶尔羌国正是派系内斗最火热的时候,哪有功夫搭理林丹汗?最终去的信石沉大海,叶尔羌国也没能出兵助林丹汗一臂之力。

这也是林丹汗没了后援,被逼无奈下,最终不得不出走日本的最重要原因之一。

前年北蒙打算进攻辽东的时候,也曾联络过叶尔羌国,希望叶尔羌国从嘉峪关进入大明西境,可是叶尔羌国还是内耗不止,最终也没有结果。

北蒙二十余万大军在辽东全军覆没,成为开荒团阶下囚,这才真正刺激到叶尔羌国有识之士。

叶尔羌国军方最有魅力的人物是霍都。

霍都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后裔,地地道道黄金家族一员。

年轻时候就

曾作为军方派出的军官去友邦,参与过中亚对欧洲的多场战争。由于英勇善战,屡获嘉奖。

归国后又屡立战功,不到四十岁就成为国内仅有的几名万夫长之一,爬到了军队最高层,备受尊崇。

去年三月,北蒙大军惨败的消息传到叶尔羌国,霍都大惊失色。

他不熟悉开荒团战力,但是对北蒙战力是熟悉的。开荒团既然能消灭北蒙大军,也就有能力消灭叶尔羌国。

霍都多次上书进行军队改革,向西方看齐,避免重蹈北蒙覆辙,都石沉大海。

眼看政客还在为个人利益扯皮,霍都忍无可忍,和军队高层多次密谋后,突然发动军变,把各派系首领囚禁起来,宣布叶尔羌国进入军管状态。

各派首领这才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,在霍都逼迫下,纷纷表示拥护霍都,一起施压大汗,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霍都。

霍都美其名曰是学西方宪政,其实他做的不过是权臣独裁,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那一套。

霍都熟悉西方的军制,也关注开荒团。经过一番思考,和军方大佬们研究后,觉得本国军制太落伍了,必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,首先就是编制和国际接轨。

叶尔羌国采用的还是万夫长、千夫长、百夫长的旧编,每一个级别又分上中下三等,统属关系不明确,已经不适应现代战争。

就比如军队最高官是万夫长,可是万夫长有带兵三千的,也有带兵三万的。但是经常是带兵三万的要听带兵三千的指挥。

叶尔羌借鉴西班牙、英法等欧洲国家和开荒团的模式,也采用了级别分明的新军制,只不过没有采用开荒团四四编制,而是采用了欧洲多数国家用的三三编制。

三三编制和四四编制最大区别还是人数。

西方国家人口少,兵源文化素质远强于华夏,军官充裕

,采用三三编制就比较适合。

而李易手中除了自己培养的学生,后期开的黄浦军校招收的都是大明知识分子。而能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是有限的,这就限制了黄浦军校的规模,也限制了中层高层优秀军官的数量。逼得李易不得不采取基数更大的四四制。

这样做的结果,就是同样一个军,开荒团杂七杂八凑在一起就是十万左右。而西方仅仅是一万多。远不如开荒团一个师的规模。

霍都采用三三制不是因为他优秀军官多,而是骑兵规模大了指挥不易。更有一个好处是一个军正好一万人,合乎原来的万夫长职位。

叶尔羌国一方面全民皆兵,一方面因为经济宽裕,也有十万常备军。霍都把十万常备军编成十个军,自己就任司令一职。入秋后又扩招二十万人入伍,安插进原来的军队。

八月秋高,霍都邀请周边国家代表汇聚首府叶尔羌。

这个时代这片被汉朝称为西域的地方,形势错综复杂。

天山以北,由于降雨充沛,农牧业都比较发达。唐朝时候曾经建立过北庭都护府,所以中原一直习惯把这片地区叫做“北庭”。

这一片地区一直和中原贸易往来,互通有无。

明初,蓝玉远征北方,这片地区的別失八里等国向明庭进贡了几匹马,宣布归顺,朱元璋大喜,又送金又送银又送绫罗绸缎。

其他小国一看还有这样神操作?只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