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一章 黄河凌汛(1 / 3)

大明开荒团 燕市酒徒 1888 字 2个月前

大明的使者是李鋕。

李鋕现在几乎是大明和开荒团之间的专职联络员了。

李易在黄山搞的什么绿林大会,大明朝廷根本不知道。就算知道了,也根本不会在意。开荒团已经有了几十万军队了,这几个绿林小人物,连大明都看不上眼的虾兵蟹将,李易能看得上眼?估计也就是无聊玩玩。

至于趁李易在大明腹地,加害一下李易什么的,现在朝廷里没人想这个。当年李易就在京师,十几万大军包围中,结局又怎样?

再说,李易管着开荒团不错,换一个穷兵黩武的,说不定很可能对大明下手了。

这一次李鋕来是另有急事。不然也不能年前回去,年后再来。这是因为黄河发大水了。

人们都知道夏天会涨水。降水量剧增的夏天,涨水很好理解。可是初春没什么降雨的时候为什么会涨水?

黄河初春涨水是因为凌汛。

黄河的凌汛,就是上游河水带着刚刚解冻的浮冰,向没开化的下游冲击。

黄河上游地势高,这居高临下,下游如果河道还是封冻,水流不畅,后果就可想而知。

历史上,黄河凌汛就时有发生。当然,后世有了航空炸弹,这浮冰淤塞河道引起的凌汛,就不再发生了。

南方河水四季不结冰,根本不能理解黄河的凌汛有多可怕。

1619年,小冰河期的大明多灾多难。一场空前水灾到来了。

1619年的早春,黄土高原春暖花开,黄河的坚冰也开始溶化了。

万里黄河万里长。大自然是神奇的。黄河从高原流向平原,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,河水溶化一般都是从下游向上游传递的。

可是,总有个万一。

在1619年,小冰河期不稳定的气候,影响了河南、山东地区。已经是正月末了,还是春寒料峭。

可是河水不等人。

河南的上空还飘着爆竹的硝烟,年味儿还没散尽。没人知道,黄河上游的河水携带着无数的浮冰,正冲击下来。

陕县县令张源,这两天忧心如焚。史书评价陕县:“据关河之肘腋,扼四方之噤要”。正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间的咽喉地带。据说周、召

二公以陕塬为界,分陕而治而得名。

形势险要的地方,可不一定是富庶所在。陕县县境位于崤山山岭的环抱之中,土地贫瘠,百姓困苦。这几年眼见黄河淤塞,张源多次请求清淤疏通河道,加固河堤,可是朝廷捉襟见肘,饿殍遍地都顾不上管,哪有钱干这个事?

黄河九曲,陕县正是黄河最后一曲。正是山西境内由北向南走势的黄河,转而向东,进入河南的地方。这样一个急转弯,平时看不出什么。可是万一河道水流不畅,自然淤塞严重。

今年过了正月十五,张源就觉得大事不妙,开始心惊肉跳。

黄河河道冻冰依旧,可冰面上,开始有急急的水流冲刷过来,还带着细碎的浮冰。

这是上游开化了啊!张源只觉得太阳穴胀痛。别人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他作为陕县县令,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。上游开化,这里还冻得结实。这很可能要发生凌汛啊,黄河要发大水了!

张源面对那一天天涨起的河冰,听着那河道下方,憋闷的水声,六神无主。

告急文书一日三道发了出去,请求疏散百姓的文书也不停的发向州府省府,可是都石沉大海。

现在正是大正月,安定祥和才是主旋律,你这唱反调,能得到什么回馈?州府省府也不是没有向朝廷告急,可是世间万事,没钱不行。你陕县的民众想疏散到哪里?你当朝廷里的人都是傻子吗?一旦黄河决口,淹的可不是你一个陕县,河南、山东,甚至河北都会波及。

这么多年,财政匮乏,没钱大规模清理黄河河道,只能小打小闹,修修补补。朝廷不是不知道,元朝怎么灭亡的?不就是清理黄河惹的祸?

元朝至正一年四月,朝廷强征民夫修治黄河决口。结果民工挖河时,发现有一独眼石人。当时有一歌谣流传于民间:“莫道石人一只眼,挑动黄河天下反”,这一下得以应验。结果韩山童、刘福通就趁机起义,搞起了红巾军。当然最终还是便宜了朱元璋,借机上位。

财富畸形发展的大明终于开始尝到恶果。

大明的财富,都藏在官僚和商人中

。大明的官几乎都经商,大明的商人有钱了,都要让家族子弟当官。这些人把持了朝政,财富高度集中,权利高度集中,朝廷根本没办法通过一个法案,向这些人收税,结果就造成了民进国退。当然,这个民,不是平民,是官僚富商阶层。也包括皇族。

现在强征百姓修河,这事以史为鉴,不能干。可是又没钱,只有干耗着,熬一天是一天。

正月二十二,黄河熬不住了。陕县淤塞的浮冰超过了河堤高度,开始漫堤。

张源让衙役通知百姓,各自逃命去。自己则跪在河堤上,泪流满面。

别人能走,他不能走。他如果逃了,他和他的家族都是替罪羊,很可能会被诛杀了九族。

听着浮冰下雷鸣般的河水声响,看着越长越高,已经高高的高出河道的浮冰,张源嚎啕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