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71章 生产定型鉴定,以及未来的打算(2 / 2)

夕的2月10号。

实际上,跟毕业答辩的情况差不多。

当决定要开鉴定会的时候,就说明这个项目已经稳了——

因为有问题的项目根本走不到这一步。

当然,即便如此,常浩南还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。

尤其是涉及到超短激光加工的内容。

主要是担心讲浅了别人觉得不够细,讲深了别人又听不懂。

不过事实证明,他还是想多了。

在大量测试和使用数据的支持之下,根本没有什么需要发挥的空间。

以至于各个环节宣布通过认定的速度,比对应负责人签字盖章的速度还要快得多。

原计划从早开到晚的会,实际上只用了不到三个小时就没什么内容了……

于是,整个会场竟然陷入了令人有些尴尬的冷场当中。

只剩下笔尖划过纸页所产生的莎莎声……

最后,还是负责整个定型鉴定的陆增武率先打破了沉默:

“常总,我看你们提交上来的工艺说明文件,写着预计最大年产量可以到将近200台?”

对于华夏来说,上一次能年产这么多发动机,甚至还是给歼6造涡喷6的时候……

“嗯……”

常浩南缓缓点了点头:

“保守估计吧……毕竟生产定型试验,要求我们提交的是下限,实际还有可能更多。”

“可你们有没有考虑过,这些产能……很可能大部分都要处在闲置状态?”

陆增武说完,可能是觉得这个问题稍微有些攻击性,于是又赶紧找补了一句:

“这个……跟生产定型有关的问题已经完全结束了,现在完全是我个人比较好奇……”

常浩南摆了摆手,示意自己理解:

“眼下,或许确实不需要这么多的航发产能,但我们作为企业肯定不能只看眼前,而是要提前给未来做打算。”

“别的不说,我们目前参与研发的sea系列发动机,两到三年后就可能占到每年20-30台的产能,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速,航空兵装备更新换代的频率也会逐渐提高,再算上大修和维护所需要的备份件,每年留出100台的产能并不夸张……”

“另外,我们预计年后要立项涡扇10的航改燃,海军对这一型号的需求量也不小,这么算下来,只要再额外多出一两项业务,就能占满这每年200台的产能,或许还不太够用……”

“……”

这一番话说下来,不光是陆增武,就连不少正在低头签字的人也纷纷抬起了头。

“咱们……每年能需要……100台发动机?”

陆增武双眼瞪大,连说话都不是很利索。

常浩南心说我要是告诉你以后华夏能年产总计超过80架的各型三四代机,怕是得把你吓出个好歹来……

当然,这话也就是在心里吐槽一下,肯定不能说出口。

于是,他只好换一种方式:

“以后的事情,一切皆有可能。”

“陆主任您想,都不用太长时间,就说当年涡扇10刚立项的时候,又有谁能预料到五年后的今天呢……”